一、案例简介
2025年5月,李阿姨拨打公司客服热线投诉,称自己不知道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为年金保险,对退保损失不认可。客服人员小杨第一时间调取李阿姨投保时的双录视频资料及电话回访记录,详细核实投保过程。经核查,工作人员确认李阿姨投保前已充分了解产品特性(特别是其保险属性)、保障范围、交费年限及保费金额等关键信息,且当时该产品与其在银行填写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结果相匹配,该笔业务是李阿姨基于个人需求自主做出的购买决定。
小杨与李阿姨再度深入沟通,得知她前段时间结识了一位广场舞好姐妹,对方多次分享自己的小额投资高收益项目经历,让李阿姨十分心动。最近小姐妹推荐了一款“银行内部渠道”投资新项目,承诺年化收益率达到15%,但需要30万起投,自己手头资金不足,才听从对方建议准备退保。
凭借高度的职业敏感,小杨郑重指出:该项目承诺的“高收益”远超市场正规产品,很可能伴随着极高的风险,超过了李阿姨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非法集资大都利用高收益、高回报诱骗投资者,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希望李阿姨能够提高警惕,仔细辨别。
听完小杨分析的原委,李阿姨才发现自己轻信他人一步步掉入了陷阱,“这哪里是广场舞姐妹,分明是专门在广场舞群体里‘钓鱼’的骗子。”小杨陪同李阿姨报警后才知道,像李阿姨这样被骗的大妈不在少数,这伙人专门冒充广场舞的“姐妹”,通过建立感情慢慢取得信任,最终实施诈骗。
小杨结合李阿姨养老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重新为其讲解了年金保险作为长期稳健养老补充的价值,李阿姨在6月如期缴纳最后一期保费,继续持有合同。
二、案例分析
本案揭示利用“熟人”情感诱导购买非正规“高收益理财”的典型骗局,凸显金融销售“适当性”原则对保护消费者(尤其中老年)的关键性。警示要点:
1.不轻信熟人推荐,坚持适当性评估:投资决策应基于真实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匹配,而非人情关系。
2.不轻信高利回报,警惕风险错配:承诺收益显著超标(如15%)常伴极高风险,与稳健型投资者严重不匹配,是危险信号。
3.不盲目跟风,理性自主决策:如实完成风险评估,多方求证,留存证据,被骗及时报警。
三、风险提示
1.机构严格履行适当性义务:依据客户真实风险评估结果销售匹配产品。
2.客户重视风险评估与匹配:如实完成问卷,清晰认知风险偏好,选择风险等级匹配的产品(第一道防线)。
3.深入了解产品属性:确认风险匹配后,细读条款,明确类型、关键风险及费用。
4.选择正规渠道并坚持理性投资:通过持牌机构官方渠道购买;牢记“高收益=高风险”,警惕“保本高息”、“内部渠道”等话术;不因人情或跟风购买超风险产品。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凡有内部渠道、暴利项目,都要提高警惕。投资理财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在严格遵守适当性原则(完成风险评估、确保产品匹配)的前提下进行,切勿轻信他人介绍的非正规“高收益”项目。
(正文已结束)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